關于豆腐起源的傳說有很多,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淮南王劉安的故事。
淮南王劉安,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,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,劉安好道學,欲求長生不老之術,請來八位方士為他煉仙丹,當時淮南盛產優質大豆,民眾素有制豆漿為飲的習俗。一日劉安在丹爐喝豆漿時,不小心把豆漿潑到了供煉丹的生石膏的砵里,不多時,砵里豆漿變成了潔白新嫩的東西,取而食之,竟然美味可口,于是取名“豆腐”,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。
歷經千年,后人不斷將豆腐文化發揚光大,并衍生出當今豐富多彩的豆制食品。
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,豆文化是飲食文化濃墨重彩的篇章,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?,F當代如何傳承、創新豆文化?祖名是傳承者、探索者、創新者之一,祖名立志深耕豆制品行業,致力于探索將歷代先賢的智慧與現代科學工藝相結合,深挖豆制品行業的品牌價值、文旅價值,讓豆文化深入人心。
為此,祖名斥資在安吉、杭州生產基地分別建設了兩座“祖名豆文化館”,該場館是以大豆和豆制品文化為主題特色的大型專題文化館。其中安吉的祖名豆文化館2012年建成、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,杭州的祖名豆文化館2017年建成、占地面積560平方米。豆文化館包含豆制品生產參觀通道、室內展廳兩大部分,參觀者可一邊通過惟妙惟肖的蠟像、傳統豆制品加工場景再現、各類傳統文化設施等了解豆制品的傳統制作過程,一邊透過一墻之隔的“透明工廠”了解現代化流水線生產日常食用豆制品的過程。
祖名豆文化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厚愛,被評為杭州市社會資源國際旅游訪問點、浙江省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、浙江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、浙江省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,并成為杭州和湖州安吉工業旅游的重要線路之一。
弘揚中華豆文化,祖名一直在路上。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9)》指出:大豆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、必需脂肪酸、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,且含有磷脂、低聚糖,以及異黃酮、植物固醇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,應適當多吃大豆及其制品,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g~50g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。
大豆中存在一些抗營養因子, 影響人體對大豆中各種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,因而,大豆不作加工而整粒食用時,不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很低,其他的營養素例如鈣、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也很低,經多種加工手段或工序制成豆制品后,可有效減少抗營養因子,大大提高各種營養素的消化率和利用率。
帶動豆制品生產加工企業走向規?;詣踊F代化
G20杭州峰會食材總倉供應企業
公司屬于杭州市區“菜籃子”重點商品保供穩價經營企業,被評為“杭州市新冠疫情防控市場保供先進單位”。
精準扶貧,“十分孝”基金等